山东汽车产量首登第一|国家统计局:1-8月全国各省汽车产量出炉
2025-09-30
作者:JINNOC EXPO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:2025年前8月全国汽车产量突破2082万辆,同比增长10.5%,安徽以206万辆领跑各省市,山东位列第四,展现强劲增长势头。而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4月,山东汽车产量达到23.37万辆,同比涨幅高达45%,首次拿下全国第一。
山东省作为汽车工业大省,产业优势强在哪?
01 产业基础:从商重车到新能源
山东汽车产业并非“无根之木”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,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不久,原济南汽车制造厂就在1960年制造出第一批黄河牌重型汽车,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。
2003年7月,山东省首次明确提出建设“汽车工业大省”的目标。随后十几年间,山东逐渐从商用车为主向乘用车与商用车并重转型。
02 新能源崛起:政策与市场双驱动
山东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,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推动。2024年,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,出台《山东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》等配套措施。政策刺激效果显著。截至2025年4月26日,全省汽车报废及置换更新数量累计突破百万辆,达102.4万辆。以旧换新补贴是重要促成因素,以新能源汽车替换老旧燃油车趋势明显。
03 产业链优势:覆盖全领域的生态体系
山东汽车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完整的产业链。山东是全国汽车产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,形成了从原材料、核心部件到整车的完整配套体系。
在上游产业链,山东拥有负极材料、电解液等原材料以及动力电池、电机等核心部件生产企业。中游有乘用车、商用车、专用车等各类整车生产企业。下游则有充换电设备、电池回收等企业。各地市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:枣庄和泰安的锂电、东营的轮胎、烟台的汽车零部件、滨州的轻量化铝材等。
这种产业链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。以奇瑞青岛基地为例,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引进16家奇瑞一级供应商落户,同时将26家本地零部件企业纳入奇瑞的一级供应商,使奇瑞汽车本地配套率达到30%以上。
04 两核引领:济南与青岛的差异化发展
山东采用“两核引领、多点支撑”的产业布局,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,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基地。
济南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整车制造体系,涵盖乘用车与商用车领域,中国重汽、比亚迪、吉利等整车企业聚集。比亚迪济南基地自一期项目落户起步区以来,已形成“智能工厂+产业集群”的协同发展格局,实现1分钟即可下线1辆新能源车的满负荷生产。
青岛则通过上汽通用和奇瑞,打造乘用车生产基地。奇瑞青岛基地冲压车间二期即将完工并进入设备调试阶段,2025年,奇瑞青岛基地计划整车产量25万辆以上。
05 充电网络:下乡入户消除焦虑
山东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成功,离不开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。截至2025年3月底,全省各类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117.35万台,同比增长89.7%。
全国蔚来车主密度最高的地方不在北上广,而在博兴县的兴福镇。这个户籍人口不到4万、常住人口8万的小镇上,平均每80人就拥有一辆蔚来汽车。
06 出口拓展:瞄准全球市场
山东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力度,大力拓展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和欧美、日韩市场,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。
2025年上半年,山东外贸“新三样”出口值达到60.6亿元,同比增长12.2%,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2.13万辆,增加66.1%,价值41亿元,增长173.8%;锂电池出口12.4亿元,占20.4%。中国重汽集团凭借连续20年全球重卡单一品牌出口销量最大的优势,在济南集聚了一批欧美供应商,里面不少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。
挑战与机遇并存:从汽车制造大省到智造强省亟需蜕变
山东汽车产业虽然产量已逼近广东,但缺乏自主品牌,全是代工生产。网友调侃:“山东造车就像富士康,活儿干得漂亮,但贴的都是别人的标。”
山东在高端新能源乘用车、商用车研发制造以及车用芯片、基础软件、新体系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配套上仍有明显短板。山东企业专利数量处于第二梯队,山东车企需进一步打破路径依赖,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。
2026第29届青岛国际机床展/第9届中日韩智能制造大会
专注企业技改升级,提供降本增效新路径
第29届青岛国际机床展览会将于2026年6月25-29日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办,125000㎡实效大展,集聚山崎马扎克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、牧野、大隈、津上、西铁城、三菱、沙迪克、北京精雕、友嘉国际、海天精工、纽威、华东数控、海德曼、威达精工、福裕、晨龙、锯力煌、百超迪能、邦德激光、瑞铁、亚威、西门子、华中数控看过、广州数控、凯恩帝、力鼎、安川、斯图加特、海克斯康等1500家机床工具企业参展。
聚焦汽车整车及精密零部件加工(汽车大型一体化压铸件自动化产业、汽车车身自动焊接系统、仪表盘安装、冲压线自动化、汽车智能输送系统、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、电池托盘、刹车盘、差速器、恒温防震技术、汽车变速箱齿轮、传动轴加工等热点技术应用解析)、航空航天、轨道交通、工程机械,机械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、家电模具、3C电子等行业领域提供1000+先进制造技术与解决方案!
同期举办第9届中日韩智能制造大会,“数字·智能 驱动未来”,邀请3000名机械加工工程师;300名CEO/CTO;100名演讲嘉宾展开技术、市场、未来发展研判和交流!
聚焦汽车制造、机器人、高端装备等热门领域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发展需要,聚商融智,深入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痛点与创新解决方案,共襄智造行业盛会。